2020年12月25日,我院在国情国史体验馆举办了首届研究生读书分享交流会。会议由研究生秘书张希中主持,王冰蔚院长出席活动担任点评教师。我院三个年级14名全日制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读书分享活动。
01
吕若威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的作者为历史学家陈旭麓老先生。作为一名文科生,陈旭麓先生的名字对我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也是最开始吸引我读此书的诱因。但是当我真正深入的读进去之后,却被陈先生的文笔所吸引。陈先生论由史出,而非简单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述去肆意剪辑史料。刻画历史不立空中楼阁而令人高不可攀,反而由点及面,借由历史的亲历者或一些时代的小人物的视野,向读者铺开一张张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陈先生著书落脚点放到“新陈代谢”一词,暗含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及内容叙述上蕴含的辩证法思维,在那个思想有待解放的时代,陈先生敢于超脱出固有阶级的立场,广泛旁征博引,打破框架结构上的僵化,著出内容丰富且层次分明的此书。
02
白茹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舒定志编著的《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质、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价值特性、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品格、马克思的全球教育观等。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哲学基础和重要理论指导。这本书和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读后使我我获益匪浅,它告诉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要追求真理、什么样教育才是合理的。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感触颇深。
03
田文秀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是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组织编写、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所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每句都标有引用的场合,对典故的背景进行解释,脉络清晰、释义精准。在阅读该书时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祖国,对人民,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热爱。学习《习近平用典》,可以滋养心灵情感、积聚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
04
邢小云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正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家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我们党在这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从而保证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学习、研究、总结这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继续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对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05
常胜雪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作者为徐志远,这本书于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必然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的丰富而不断完善,自我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以自我修养、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为中介,以追求理想的自我为目标。
06
张凡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该书于2018年4月由人民日报评论部出版,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本思想的结构体系,涉及面极为广泛,包含了敬民、治理、修身、笃行、劝学、天下、廉政、法制、辩证、文学等十个篇章,148则相关典故。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一方面,我们可以领略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在感受中华精神、中华风采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引领时代创新。希望我们都可以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弘扬者,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瓦。
07
许凤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它系统阐述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家庭形式,充分阐明了国家产生以前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形成的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特征、本质和历史性。深入研读这一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08
李艳丽
《德性与教化》

《德性与教化》是富有激情的哲学著作。虽然学道德哲学不能让你变得有道德。但读《德性与教化》时,会重新审视道德。当我们越来越变得势利,不再相信信仰与普遍的理性,越来越偏向回到内心、回到经验、回到个人,成功学和修辞术再一次大行其道。但是生活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来调整公共生活的冲突,面对这些问题和价值困惑,我们需要不断得回到我们人类的理想道德叙事和道德精神实践的伟大传统中,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教育,追寻美好生活,教化我们的品格。
09
常路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蕴含”在党的“结合”思想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对于了解党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10
周忠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通过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体会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但使自身力量不断增强,而且能融化外来文化壮大自身。此外,忍耐力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忍耐力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步锤炼形成并不断强化的持久韧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品性。在历史发展的波浪式前进中,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忍耐力而兴盛、绵延。这是中华民族必然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11
靳志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近期我阅读了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它既概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还阶段性地进行了总结及评价,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发展的历程中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12
赵毫毫
《尝试教学论》

《尝试教学论》是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的最后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它构建了完整的尝试教学理论体系,概括了全国各地实验研究的经验,反映了尝试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采用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各地实验教师优秀案例,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结合紧密,语言通俗易懂,对促进广大教师进行尝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裨益。
13
孙丽洁
《学者的责任:中国学者在抗日战争中》

这本书是2015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本书精选近现代知名学者和思想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端升、马相伯等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抗战和反法西斯的书信、通电、演讲和文章,生动体现了国难当头之时,中国学者同仇敌忾,为反对战争,争取和平,为民族振兴鼓与呼,反映了中国学者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将学者们的文章、通电、宣言、书信等文字,真实的向读者们呈现出来,很容易将读者们带入当时的情境,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深刻感受到学者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对于今天新时代青年更有着教育意义,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用更多的知识力量,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14
刘博
《给教师的建议》

叶圣陶先生在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地工作,对我触动很大。他把学生当作朋友,对学生一视同仁,提出“人人成材,人人有用”的观点。而我呢,没有投入感情,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学生们,值得反思。一次阅读,一次洗礼。我对于教师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我当教师,定和他们以诚相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然这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和学生共同进步,我们要引导学生,还需要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等。我们把读书万卷当做每日笃行的功课,还要多出去走走增长见识,在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之后,用自己的的知识和力量去启发新朋友。叶圣陶先生的话其实也在策励所有教师以及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朝着合格教师的方向前行。